當前位置:首頁 >> 瀏覽信息
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衛生組織對人的健康所下的定義是:“不僅沒軀體的殘缺與疾病,還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狀態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笨梢娙说慕】挡粌H指生理上的健康,而且還應包括心理上的健康,F代社會迅猛發展,競爭日益激烈,對人的心理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新的時代對醫護工作者的要求是不但要有精湛的業務水平,更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是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前提和基礎,也是 學習、掌握知識和技能的保障。在中等衛生學校中,有不少學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據有關部門進行心理調查表明,學生的厭學障礙和人際關系問題相當突出。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醫護工作者素質要求的需要。造成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學習壓力、社會影響、家庭環境和教師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學校教育及社會、家庭等方面的許多矛盾,只有了解學生存在問題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學中有意識地去避免。
1衛校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與原因
1.1生理與心理成熟度不一致的矛盾
衛校學生正處于通常所說的“心理斷乳期”,年齡一般在15~20歲,生理發育已趨于成熟,而心理上的成熟度卻遠未跟上。這個時期充滿了活力,也蘊育著矛盾,容易帶來智慧,但也帶來迷惑,容易偏離心理正常狀態而導致不適應的行為。于是出現了學生情緒的忽高忽低不穩定,易感情用事,沖動,行為過激,早戀等。
1.2獨立意識與依賴性的沖突
現在衛校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離開父母,學習獨立生活。一方面對“自由”充滿了欣喜,另一方面又欠缺獨立生活、自我約束的能力。面對全新的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無所適從。崇尚自主意識,卻又離不開對家長和教師的依賴。獨立意識與依賴性的沖突常常困擾著學生,造成學生心理上的混亂或退縮,容易產生偏執、敵對情緒。
1.3現代意識與傳統價值觀的沖突
當今的社會處于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傳統價值觀與現代意識的沖突常常困擾著學生。大多數學生在理智上贊同社會中曾經倡導和仍在倡導的良好的道德觀念和價值體系;另一方面,在面對現實生活時,隨波逐流,對傳統觀念不屑一顧。他們正處于一個大變革的社會環境,受社會變革中產生的各種消極現象的影響。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雖然很關注,但又往往感到困惑。這些矛盾心理,常使學生感到痛苦和迷惘。
1.4就業帶來的心理壓力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衛校學生學歷偏低,就業壓力大,這種壓力自入學第一天就開始了。在學生中普遍存在著一些不利于順利就業的職業心理,如依賴心理(認為找工作是家長的事)、自卑心理(認為中專生沒有什么前途,努力也沒有用)、職業定勢心理(認為自己只能在醫院找工作)和勉強心理(反正也找不到什么好工作,學校推薦的工作即使不滿意也接受)。某些學生因為成績不好,對學業、前途、未來感到沒有希望,情緒低落,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態。
2開展積極主動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是“助自助者”。作為教育者,要積極主動地了解學生心理狀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生,受到教育后要積極主動地正確看待自己和外界事物,培養積極樂觀態度,控制不良情緒。
2.1 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培養正確的自我觀念
實踐證明,許多學生在思想認識上反映出來的問題往往與其心理因素交織在一起,而世界觀和人生觀又處于人心理的最高層次,在心理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一個人的世界觀、認知模式影響著他的意志、需要、動機、興趣等心理活動。因此,只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才會有正確的思維方式、正確的認識,才不會陷入心理誤區。要通過各種教育方式達到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武裝學生頭腦的目的,使其自覺主動地應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看待和處理遇到的各種問題。
自我觀念指一個人對自己各方面的認識,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朱智賢指出,青少年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其心理變化是迅速而充滿矛盾的。必須培養學生正確的自我觀念,使其全面了解自己的身體發育狀況和承受能力,熟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特點,為學習和工作做好充分準備。
2.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心理教育環境
環境對人具有很大的影響。良好的校園文化具有陶冶情操、愉悅身心、調節情緒等功能。健康向上的氛圍、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能夠增強集體凝聚力,磨煉意志,健全人格品質,深化自我認識,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
2.3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
課程應從符合衛校生青春期身心發展年齡特征出發,應有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如青年期心理衛生知識,新生適應問題,人際交往技巧等內容。
2.4建立心理咎詢和心理輔導專門機構
應在學校成立心理咨詢和輔導的專門機構,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等個性特征,正確地認識自我。進行自我修養,自我教育;積極主動地進行觀察、篩選,對個別存在心理問題或出現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進行科學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決心理障礙。
2.5心理教育與課堂活動相結合
作為學生主體活動的課堂教學,蘊育著豐富的心理教育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安排適當的教學形式等活動,達到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良好情感等一系列改善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使心理教育走進課堂,滲透到學科課程活動中。
1衛校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與原因
1.1生理與心理成熟度不一致的矛盾
衛校學生正處于通常所說的“心理斷乳期”,年齡一般在15~20歲,生理發育已趨于成熟,而心理上的成熟度卻遠未跟上。這個時期充滿了活力,也蘊育著矛盾,容易帶來智慧,但也帶來迷惑,容易偏離心理正常狀態而導致不適應的行為。于是出現了學生情緒的忽高忽低不穩定,易感情用事,沖動,行為過激,早戀等。
1.2獨立意識與依賴性的沖突
現在衛校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離開父母,學習獨立生活。一方面對“自由”充滿了欣喜,另一方面又欠缺獨立生活、自我約束的能力。面對全新的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無所適從。崇尚自主意識,卻又離不開對家長和教師的依賴。獨立意識與依賴性的沖突常常困擾著學生,造成學生心理上的混亂或退縮,容易產生偏執、敵對情緒。
1.3現代意識與傳統價值觀的沖突
當今的社會處于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傳統價值觀與現代意識的沖突常常困擾著學生。大多數學生在理智上贊同社會中曾經倡導和仍在倡導的良好的道德觀念和價值體系;另一方面,在面對現實生活時,隨波逐流,對傳統觀念不屑一顧。他們正處于一個大變革的社會環境,受社會變革中產生的各種消極現象的影響。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雖然很關注,但又往往感到困惑。這些矛盾心理,常使學生感到痛苦和迷惘。
1.4就業帶來的心理壓力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衛校學生學歷偏低,就業壓力大,這種壓力自入學第一天就開始了。在學生中普遍存在著一些不利于順利就業的職業心理,如依賴心理(認為找工作是家長的事)、自卑心理(認為中專生沒有什么前途,努力也沒有用)、職業定勢心理(認為自己只能在醫院找工作)和勉強心理(反正也找不到什么好工作,學校推薦的工作即使不滿意也接受)。某些學生因為成績不好,對學業、前途、未來感到沒有希望,情緒低落,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態。
2開展積極主動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是“助自助者”。作為教育者,要積極主動地了解學生心理狀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生,受到教育后要積極主動地正確看待自己和外界事物,培養積極樂觀態度,控制不良情緒。
2.1 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培養正確的自我觀念
實踐證明,許多學生在思想認識上反映出來的問題往往與其心理因素交織在一起,而世界觀和人生觀又處于人心理的最高層次,在心理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一個人的世界觀、認知模式影響著他的意志、需要、動機、興趣等心理活動。因此,只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才會有正確的思維方式、正確的認識,才不會陷入心理誤區。要通過各種教育方式達到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武裝學生頭腦的目的,使其自覺主動地應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看待和處理遇到的各種問題。
自我觀念指一個人對自己各方面的認識,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朱智賢指出,青少年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其心理變化是迅速而充滿矛盾的。必須培養學生正確的自我觀念,使其全面了解自己的身體發育狀況和承受能力,熟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特點,為學習和工作做好充分準備。
2.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心理教育環境
環境對人具有很大的影響。良好的校園文化具有陶冶情操、愉悅身心、調節情緒等功能。健康向上的氛圍、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能夠增強集體凝聚力,磨煉意志,健全人格品質,深化自我認識,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
2.3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
課程應從符合衛校生青春期身心發展年齡特征出發,應有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如青年期心理衛生知識,新生適應問題,人際交往技巧等內容。
2.4建立心理咎詢和心理輔導專門機構
應在學校成立心理咨詢和輔導的專門機構,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等個性特征,正確地認識自我。進行自我修養,自我教育;積極主動地進行觀察、篩選,對個別存在心理問題或出現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進行科學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決心理障礙。
2.5心理教育與課堂活動相結合
作為學生主體活動的課堂教學,蘊育著豐富的心理教育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安排適當的教學形式等活動,達到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良好情感等一系列改善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使心理教育走進課堂,滲透到學科課程活動中。
